时间:2025-08-09 16:40:01
……
小时候,每当听见那嘈杂的锣鼓声,心里便会掠过一丝凄凉和难过。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里,人们的思想似是被禁锢在这大山里——落后,封建且迷信。在我们那儿,每逢丧事必定敲锣打鼓。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那“热闹非凡”的锣鼓声宣告着又一个生命的逝去,让人不寒而栗。儿时的记忆到现在都无法释怀,只是在难以名状的无限感慨中,我渐渐地多了一份反感与无奈。
每一场丧事,几乎都是大操大办,办宴席、请乐队、敲敲打打好几天,最后再盛装下葬。按“老理”说,这是送死者最后一程。可是我不解,这样还能让死者“安息”吗?于是我暗暗想道: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人世,一定不能像他们一样。我宁愿用一把炽热的火烧掉我的肉身,然后随风飘向天涯海角。这样简单的方式不是更好吗?其实再热闹的仪式也不过是对逝者的一个祭奠和缅怀,而把丧礼办得如此张扬和浪费,不仅是爱面子,更是愚昧无知,封建迷信。其实这种陋习还有很多:听大人说,以前人们生病了不看医生,反而请什么“神汉”“跳大神”;男女青年耍朋友结婚,还要看八字合不合;有的甚至出个远门都要请人算一算,看宜不宜出行……凡此种种,生活中各种陋习屡见不鲜。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崇尚科学,勤俭节约,摒弃一切不良恶习,是我们新时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思想的进步,树新风,移风易俗,是时代的要求,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科学,树新风,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
久居市区成天行走在高楼之间,眼前晃动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跟来来往往的车辆,今年的清明节到随着父母一起去乡下老家南科村扫墓。车行在乡间的小路上,开阔的视野,碧绿的农田,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一路上,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举目远眺,群山连绵不绝,山上满目青翠,就像一块大地毯镶嵌在大地上。近处的树木时而静止不动,时而随风摇摆。各种不同的花朵也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蜜蜂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机灵的小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还不时地回过头来望望我们。在这古老的山村中,显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不知不觉中,目的地到了,我们放下祭品,就开始忙开了。由于天气炎热,此时的我们已是汗流浃背了。大人们在忙着扫墓跟摆祭品,我们小孩子则趁着这个机会,有的在树阴下乘凉,有的则在忙着捕蝉,好不热闹,山村中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
过了一会,长辈们已经把祭品摆好了,便招呼我们过来祭拜。祭品很丰富,有水果、食物跟冥钱等。我想:这是子孙们对长辈们的一种孝敬方式吧。于是,孩子们便跟大人们一起祭拜。祭拜完后照常理是要放鞭炮,这也是小孩子们喜欢清明的一个原因之一。可是今年没有放,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说这是因为每年清明时放鞭炮会发生太多火灾,所以不许燃放鞭炮,难道你没有看告示吗?听了爸爸这段话,我脑海立即浮现出这张告示来,上面确实有不许燃放鞭炮这一条。没想到爸爸还挺守规的嘛!
在扫墓时,我看到了许多来扫墓的人,但他们好像没把这张告示放在眼里,同我爸爸比起来,他们真是不如我爸爸呀!我想倘若人人守规的话,这该是多么和谐的一个社会呀!
让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改掉以往社会中的陋习,人人争做文明人,让崭新的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吧!
冬天到了,我家楼下的道路两旁,被风吹下的落叶四处飘散。
我做完作业,习惯性地来到窗户旁。沙沙沙,沙沙沙……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橙色马甲的环卫工人正埋着头用他那宽大的双手握着扫把有条不紊地打扫着柏油公路上的落叶。我饶有兴趣地看着他。“这样和煦的阳光,这样勤劳的人儿,这样的冬天真美好!”我不禁感叹道。
这时,环卫工人停下了移动的脚步,用脖子上披着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脖子上的汗水,走到环卫脚踏车的车头拿了一个茶杯,便朝马路对面走了过去。我也移动了我的脚步,以便可以再次看到他。只见他走到一个写着“爱心奉茶站”的广告牌旁停了下来,弯下腰用自带的茶杯去接茶水。像久旱逢甘霖一般,他如饥似渴地饮着茶水,饮毕,又用脖子上披着的毛巾擦拭了下嘴。
不知什么时候,爸爸也来到了我的身边,我一扭头便看到爸爸也在注视着环卫工人。
“爸爸。”我指着马路对面的“爱心奉茶站”说,“这个‘爱心奉茶站’好贴心哦!环卫工人再也不怕渴了。”
“这个‘爱心奉茶站’是周边群众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你知道吗?对门林阿姨的女儿满月了,但她没有请客摆宴席,而是用节约下来的'钱买灵源万应茶,捐献给‘爱心奉茶站’。她这个喜事简办、移风易俗的文明行为,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现在街坊邻居都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开展捐献奉茶的行动。”
我沉默了,陷入了沉思。
“爸爸,我下周不举办生日派对了,也不用为我准备礼物了。把省下来的钱为环卫工人买点姜茶,送到‘爱心奉茶站’吧!”我一脸严肃地说,“冬天里,环卫工人用辛勤的劳动让环境更美,我们得用一杯杯热茶让社会更文明!”
爸爸扬起了嘴角,一脸欣慰。他摸了摸我的头说:“一场‘移风易俗树新风’的文明接力也在我们家兴起咯!”